![]() |
提醒:党员干部们,洋节过不得!!!
近年来,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,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,尽力在我国移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,平安夜、圣诞节等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,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,甚至是一些党员干部也盲目跟风,商家更是借机造势,营造气氛,吸引消费者,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,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!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,要求“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,丰富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”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也刊发了《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》的文章。 文章指出:“那些影响大的洋节,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,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。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树立科学世界观,不信宗教、不信迷信、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,这是起码的要求。无神论者去过宗教性节日,这是信仰不坚定、思想不清醒的体现。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,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,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,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,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。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,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。党员干部如果认识不到这点,那就是丧失政治敏锐性,也失去了先进性。”
“不过洋节”是“初心”的要求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,就明确地把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确定为永远的“宗旨”,颠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统治阶级的根本特点。变“统治”为“服务”,变“父母官”为“人民公仆”,这是本质的区别,更是中国共产党能有恒久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原因。共产党人的这份“初心”,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界定在“服务”上了。在全面冲刺小康的今天,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告诫我们,要“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”,就是要充分认清自己的身份,不能与普通群众混为一谈。倘若党员干部在那些“洋节”里大行抛头露面之实,时间长了,也许会动摇“初心”,更不说先锋模范作用了。
“不过洋节”是“信仰”的要求。我们都说,共产党人的身体是钢铁造成的,经受得住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。这里所说的“钢铁”,就是指共产党人建立在无神论基础上的崇高“信仰”。在这个“信仰”里,“人民群众”就是最应该受膜拜的“神”,任何有损群众利益的行为,对共产党人来说,都是“不敬”的行为。而西方“洋节”也在强调“信仰”,而那个“信仰”基本都建立在宗教之上,虽也宣扬真、善、美,但多数是以“神灵”为中心,含有迷信的成分,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要义有相悖的成分。因此,要坚守崇高的“信仰”不动摇,就不要在那些“洋节”里失了本分。
“不过洋节”是“责任”的要求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,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。其间,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如今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已经明确地将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阳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划定为应该振兴的节日。如何振兴呢?如果党员干部都一窝蜂去效仿西方搞“狂欢”,除了收获“满地鸡毛”外,还能指望传承优秀文化么?作为党员干部,振兴传统节日是一种“责任”,千万不可推卸。只要把这份责任扛在肩上,就会主动不过“洋节”,而把那份过节的“闲情”转移到传统节日的振兴上来。
也许,有人会认为这与我们国家先前规定的“宗教信仰自由”是矛盾,是对党员人身自由的不合理约束。但是,只要稍作思考,就会明白这不但不矛盾,而且还是和谐融合的。对于普通群众来说,只要以遵纪守法为前提,当然可“宗教信仰自由”;但作为党员干部,“不入沙门不受戒”,就像佛教中和尚们的“清规戒律”一般,那党章党规是不可逾越的。对于“洋节”,即使只是简单参加,也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,影响党员干部的形象,妨碍工作的开展。
因此,党员干部“过洋节”,不管规定与否,都是不应该的。
【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《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》 ,中国网/何竹梅 等文章整理】